(资料图)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依水而兴,世代繁衍,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河流湖泊滋润万物,滋养着人类文明,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推动母亲河水资源保护和沿线产业协同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建设幸福河湖的具体行动,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产业发展都需要淡水资源,尤其是化工类企业,流域区域一般化工企业比较密集。为方便取水,多数化工企业在沿江沿河布局,形成“化工围江”“化工围河”现象,严重影响了河湖水生态环境。在长江经济带实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前,仅长江江苏常州段沿岸就有31家化工企业密集分布,每家企业到江岸线的距离都在1公里之内。按照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要求,31家化工企业目前已全部关闭并拆除。汾河流域也曾因为化工企业密集分布,一度面临水少、水脏、水浑等多重困扰。从1998年开始,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汾河流域太原段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并通过同步实施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大幅度减少入河泥沙量,实现了精准治污和综合治沙的重大突破。在《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中,仍有一些河流由于能源化工企业分布比较密集,人口相对稠密,加之径流量较少,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相互交织,导致水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例如黄河区、长江区、海河区、淮河区内部分流域。
我国部分流域尤其是位于400毫米降水线西侧的流域,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当地产业以高耗水产业为主,水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明显错位,亟需以水定地、以水定产,通过在源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逐步形成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内蒙古通辽市位于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85毫米左右,是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通辽同时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被称为“内蒙古粮仓”,玉米是高耗水农作物,加上3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全市农业灌溉用水量约1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8%左右。可考虑按照以水定地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科学合理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还有部分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流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往往形成规模较大、水资源消耗较大的能源化工产业。位于黄河之畔的宁东基地拥有丰富煤炭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火力发电、煤化工都是高耗水行业,需坚持以水定产,采取综合措施,打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组合拳。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积极优化产业布局,长效推动母亲河水资源保护和沿线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母亲河健康发展与沿线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兼顾,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立足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通过因地制宜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把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切实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产业深度节水,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促进人水和谐。
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在坚持节水优先的前提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留足生态用水,鼓励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实现还水于河。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