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彭一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各个地域的文化同样具有重大启迪。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既有其富有特色的个性,也与中华文化的共性具有高度契合性。
从“连续性”看,紫鹊界梯田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紫鹊界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北宋熙宁五年(1072),新化建县,史称“开梅山”。原来“不纳田税”的峒民变成国家的编户省民,与大量迁入的汉民一起开创了紫鹊界农耕文化的新纪元。两湖察访使章惇写诗描述当时的情况:“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迨至明初,在政府积极招徕流亡、奖励垦荒的政策鼓励下,紫鹊界梯田开发进入又一个高潮。在紫鹊界梯田两千多年漫长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农耕文明。它一直延续至今,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活态传承。
从“创新性”看,紫鹊界梯田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水利灌溉奇迹。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势利导,依靠森林植被、土壤和田埂综合形成自然的储水保水系统,凭借神奇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梯田灌溉工程由水源工程、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自然溪沟总长达170余千米,整个梯田的蓄水能力达1000万立方米,为梯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渠道总长仅153千米,仅通过借田输水、竹枧输水等最少的工程量和最简单的设施,就能够实现整个梯田的自流灌溉。同时,充分利用天然的山谷溪沟,将其作为排水干渠,在梯田和渠道的合适位置开排水口,使得涝水或尾水通畅排泄,从而保证了梯田一年四季水源不断。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梯田也能正常种植水稻。紫鹊界梯田神奇独特的灌溉系统,正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完美体现。
从“统一性”看,紫鹊界梯田是多民族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一方面,紫鹊界梯田是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紫鹊界梯田的留存,正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实证。另一方面,紫鹊界梯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见证。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改造大自然。先民将紫鹊界原有的山林改造成梯田,过程是漫长的。通过人与自然的不断磨合,劳动者、水土、山林及其他因素都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紫鹊界梯田系统。也就是说,主体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客体统一起来了。
从“包容性”看,紫鹊界梯田是多种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梅山山歌独具韵味,梅山饮食、梅山武术等风格独特,紫鹊民居古色古香、颇有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原始神秘、别有风情。紫鹊界梯田的农耕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交流互鉴,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紫鹊界梯田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活的标本。
从“和平性”看,紫鹊界梯田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典范。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这里的山、水、田、屋有机融为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根据当地传说,紫鹊界初民是秦人的一支,因躲避战乱迁徙至此繁衍生息。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紫鹊界梯田正是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的活态见证。
(作者系娄底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7月27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