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宝妈催吐发飙:她的举动,暴露了教育最难堪的真相
文 | 米粒妈
热搜上的家长群聊天记录,看得米粒妈五味杂陈。
几天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过儿童节,有位家长为了庆祝,买了生日蛋糕到学校让孩子们一起分享。
(资料图片)
但没想到,一块植物奶油的蛋糕居然触了一位宝妈的“逆鳞”,当晚她就在家长群里闹了个天翻地覆。
聊天记录里,她一直在疯狂输出自己的情绪——
“心里烦躁”、“气到手发抖”、“当我是个疯子就行”、“上火一万倍”……
从这些字眼不难看出,这位宝妈因为这块蛋糕有多“崩溃”。
但很抱歉,比起共情焦虑暴躁的宝妈,米粒妈更心疼那个大哭着喊出“再也不敢”的孩子。
有毒的是蛋糕,还是“母爱”?
老规矩,米粒妈先给大家捋一捋这件事。
六一儿童节过后,班主任老师分享了孩子们庆祝节日的照片到家长群,家长们纷纷表示感谢和鼓励。
但一位宝妈看到孩子吃蛋糕的照片以后,瞬间不淡定了,直接甩了一张图到群里:
“到现在才知道奶油蛋糕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
紧接着开始长篇大论。
先是替孩子拒绝别人的好意,同时表达自己的不满:
“别人感谢就感谢,我今天批评孩子了”
“希望我的孩子在学校不要吃到任何孩子的东西”
然后大规模扫射——
控诉学校监管不力:
“学校不允许带零食,却允许家长给全班带?这从一开始就是错!”
阴阳怪气辱骂送蛋糕的家长:
“别人的小恩小惠在我眼里都是投毒后换名声。”
“我知道你是好意,老师喜欢你这样的,为了让孩子在班级吃得开。”
别人好意分享蛋糕,在她眼里倒成了毒害她儿子的罪人,要被这般恶意揣测、羞辱。
稍微代入一下,米粒妈都替另一位家长恼火。
但更极品的行为还在后面。
与对别人的言语攻击相比,她对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下狠手”。
批判完别人以后,宝妈“图文并茂”地开始阐述自己的育儿心得。
她说,自己对儿子饮食很严格。
有多严格?
“连托管都不上,因为里面油不干净,远了我宁可送饭”
“没钱买就自己种,宁可饿死不吃垃圾食品”
甚至同事给的六个核桃都不敢喝,更不用说肯德基麻辣烫,直接忌口。
这种控制欲爆棚的母爱,米粒妈隔着屏幕都觉得窒息。
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严格不是嘴上说说,宝妈在百度了植物奶油代谢时长要50天之后,就想要给孩子催吐补救。
还炫耀一般展示她冰箱里存着的“解毒秘方”。
她逼着孩子生喝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亚麻籽油,要把“毒蛋糕”逼出体内。
可但凡她多了解一点健康知识就该知道,这50毫升油的危害,不比那块蛋糕小。
椰子油含大量饱和脂肪,在增大心血管疾病隐患上的作用,与“植物奶油”中含的反式脂肪酸不相上下。
更可怕的是,宝妈一边说着“吃一次死不了”,一边坚持抠嗓子眼给娃催吐。
最后如她所愿,娃长了记性,哭喊着说:“再也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
看到这,米粒妈真的很心疼这个孩子。
这次留下的心里阴影,恐怕会影响一生。
保姆式教育
让人无奈的是,“生日蛋糕”事件不是个例。
现在不少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衣食住行样样把关,生活学习大包大揽,比24小时保姆还周到。
饮食这一块,更是管控的重灾区。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晚上九点多,老师收到学生家长发来的质问。
家长声称,孩子吃了老师给的奥利奥饼干之后,回家一直喊口渴,喝了快一热水瓶的水还不行。
老师耐心解释,这个有点甜,是因为自己怀孕了容易饿,所以备着的。
而且没有主动给孩子,是孩子自己开口要,老师才给了。
没想到家长听完解释,愈发不依不饶。
咄咄逼人道:“我从来不给他吃零食这些垃圾食品”
还对老师“好言相劝”:“既然怀孕了,也不要吃这些不健康的东西。”
最后语带威胁,说如果孩子明早还这样,就要带他去医院测血糖,要老师“有个心理准备”。
尽管家长态度不友善,老师却没表现出不耐烦,最后无奈表示:
“下次孩子再想要吃的,我不给了。”
但家长还在得寸进尺,给老师上起了课:
“希望除学习之外,不要和孩子有过多接触。”
“以身作则,不要把吃的东西带到学校。”
有这些家长在,老师们已经“谈零食色变”了,生怕有理说不清。
之前,有位老师在社交平台分享过被学生家长讨伐的经历。
老师买了热奶宝,在办公室分着吃,学生进来看到了,眼巴巴盯着不肯走。
老师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热奶宝让给他了。
结果到晚上,家长发消息说,孩子因为吃了热奶宝拉肚子了。
幸亏老师细心询问了学生同桌,才得知真相。
孩子嘴馋,放学的时候跟同桌借了三块钱,买了两个棒棒冰和一根冰棍一口气全吃了,才吃坏肚子。
解释完之后,家长却无理也不饶人,话里话外都在怪罪老师:
“在学校吃了个甜东西,又吃了凉的,腻着了。”
甚至甩锅道:
“希望老师多教育一下,同学之间不要有金钱来往。”
“也希望老师做到该做的,不要在孩子面前吃东西了。”
这种希望别人负责,自己却不见得多用心的双标态度,米粒妈都要看笑了。
细想一下,看见好吃的就伸手要,跟同桌借钱满足口腹之欲的举动,无一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放任这种行为发展,孩子未来变成“巨婴”也不奇怪。
教育心理学上,巨婴有个学名叫“幼稚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身体长高长壮了,心理却停留在婴儿阶段,一生无法断奶。
这就是家长事事亲力亲为,对孩子进行“保姆式教育”的恶果。
要真实,不要真空
说回原题。
实话说,米粒妈把聊天记录反复看了三遍,始终感受不到一点宝妈对儿子真实的爱意。
她一直在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没有一秒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过。
所以哪怕她貌似心疼地说“儿子都哭了”,米粒妈也只能看到她再一次“驯服”儿子之后的“心满意足”。
她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大动干戈地闹一场,会给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吗?
不,她很清楚。
所以才会说出这段又矛盾又拧巴的话:
“我没有错,但还是希望你们不要教孩子针对我儿子。
说完之后我没有后悔,是后怕啦!
以后我不说话了,我要学会控制自己。”
一边强调自己没有错、不后悔,一边希望其他人当这件事没发生;
说了要“控制自己”,后面还是把给儿子灌油、催吐的过程发了出来……
她这些自相矛盾的举动,足以表现出她内心有多失衡。
那其他家长看了这一出闹剧之后会怎么想呢?
作为旁观者,米粒妈其实很好代入群里其他家长的视角。
先看看这位宝妈在无差别扫射的时候,是怎么攻击其他家长的吧。
她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一棒子打翻一船人,把送蛋糕和接受蛋糕的行为,都定义成“舔”、“精准舔”。
清高地说自己学不来那些,还想伙同其他家长一起孤立送蛋糕的家长。
平白无故被攻击、被集火,谁的心里会舒服呢?
如果我是家长,即便心里知道不应该干预孩子自己的社交,也多少会提醒孩子注意一下和她家小孩的往来。
毕竟,谁不害怕不小心惹一身腥呢?
还记得那个因为家长原价索赔千元裙子后,女儿被整个幼儿园孤立的新闻吗?
女儿在幼儿园和同学们玩闹,结果裙子不小心被扯坏了。
这条裙子很贵,原价三千多,家长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于是按照原价索赔。
后来赔偿是拿到了,但女儿也失去了幼儿园里所有的玩伴。
坦白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打闹闹再正常不过,别说扯坏衣服了,就是小磕碰、小摩擦,都是常事。
你给女儿穿得那么贵重,索赔的态度又这般强硬,别的家长自然会想: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其实,这和生日蛋糕事件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家长自以为是的“保护”,会干扰孩子的交际生态。
之前有位家长更夸张,为了不让孩子吃垃圾食品,举报学校旁边的小卖部,还三番五次逼迫督促人家整改。
但后来,小卖部特地设立的“健康零食柜”变得无人问津,家长这波反向筛选,直接给孩子们省了挑零食的麻烦。
说实话,谁不知道垃圾食品对身体有害呢?
但很多情况下,一包辣条就能瞬间拉近孩子的社交距离。
所以在这方面,米粒妈的态度永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连我都有嘴馋的时候,又何苦为难孩子?
作为母亲,米粒妈特别能理解那种想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想法,可现实不是童话,孩子也不可能永远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孩子的生命中不是只有父母,他需要同学、朋友,需要正常的社交。
孩子长大后,要面对真实的世界。
现在把孩子关在真空罩里,以为是给孩子纯粹的成长空间,殊不知,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女性作家赵婕曾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总有一天,孩子要独立去走自己的路。
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走自己的路,交自己的朋友,过自己的人生。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